New Article from our Centre Director: Conflicting Linguistic Identities/language choices of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in rural migrant workers’ families

Posted in: Uncategorised

Below is a summary of the article in Mandar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article can be viewed by following this link to the journal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语言身份冲突:农民工家庭父母及其子女的语言选择

Conflicting linguistic identities/language choices of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in rural migrant workers’ families

Hongyan Yang & Xiao Lan Curdt-Christiansen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中国农民工(RMW)语言意识形态、语言身份认同与家庭语言规划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研究侧重于农民工父母及其子女的语言选择,研究对象由农村迁徙到城市地区的八个家庭组成。研究数据收集渠道包括家庭观察、家庭交谈记录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面临由语言选择和语言实践造成的身份认同冲突。他们有着多重身份,如临时城市居民、低学历、低收入劳工、想家的城乡移民和值得信赖的工人,他们经常面临日常活动中在普通话(中国官方语言)或家乡方言或当地方言之间做出选择的尴尬处境。身份认同与语言意识形态的关联促使农民工在家有意使用普通话作为语言管理策略,因此父母和子女的语言选择体现了从方言到普通话的转变。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家庭领域,父母的语言意识形态和规划活动是由宏观社会制度、公共话语和国家级的语言规划所塑造的。
引言
这项研究采用家庭语言政策和规划(FLPP)框架,探讨农民工家庭的语言决策和规划活动,研究重点是它们与农民工父母的语言意识形态和语言身份认同之间的联系。具体来说,该研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受试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语言选择是什么?(2) 其家庭领域的语言规划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父母既定身份相关的意识形态因素所驱动的?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我们首先回顾了关于语言意识形态和语言身份认同的文献,以了解家庭语言政策和规划(FLPP)是如何被这些结构塑造的。之后,我们会介绍该研究的社会文化背景,通过研究结果以展示受试的语言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与FLPP的关系。最后,我们讨论和呼吁进行国内人口迁徙的FLPP研究,或可为解决多语化国家的内部人口迁移问题提供思路。
语言意识形态、身份认同与FLPP
在多语化背景下对 FLPP 的考察必定是对语言意识形态与语言身份认同交织在一起的研究。大多数FLPP研究侧重于跨界跨国移民,较少有研究工作在国内人口移徙背景下探讨语言意识形态、语言实践和身份认同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Dong, 2009; Guo & Gu, 2018)。因此,将语言身份认同作为分析的重点,一方面询问父母通过语言选择主张何种语言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询问父母允许或禁止子女在家庭领域使用某种语言的理由。
本研究
受试
这项研究涉及来自广东、上海和安徽中4个城市的8个农民工家庭。采用两项标准来选择受试家庭:(1) 至少有一名17岁以下的农名工子女作为主要受试;(2) 至少有一位家长与第一作者来自同一方言地区,其目的建立个人联系并有效地跟踪其语言实践的变化(如表1)。
数据采集
这是一个民族志研究。研究数据是在2017 年 7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间通过以下方式收集的。
(1)受试观察(2)家庭对话录音(3)访谈

数据分析
所有录音和访谈首先以中文转录,然后根据研究问题部分翻译成英文。转录后,我们对现场笔记、谈话记录和访谈记录进行了回顾和编码。初始编码以语言身份认同和FLPP的三个相互关联部分组成——语言意识形态、语言实践和语言管理。之后,我们再次阅读转录稿和现场笔记,在每个专题下生成类别(如表2)。
发现

在本章节中,研究结果将涵盖农村移民家庭的语言实践、父母的语言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以及这些主题与FLPP的关系。

农民工家庭的语言选择
语言实践是家庭成员在家中使用何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以及他们采用何种语言特征的可观察行为 (Spolsky, 2009)。表3展示了父母和孩子在与不同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做出的语言选择,这些数据来自观察笔记和对话记录。
语言意识形态为中介的父母语言身份认同
本小节分别从农民工选择的普通话、家乡方言和当地方言的角度来讨论他们的语言意识形态和语言身份认同。(1)普通话:有较好机会的农村移民(2)家乡方言:与农村社会挂钩的暂时城镇居民(3)本地方言:在语言市场具有竞争工具的常住移民

(4) FLPP与父母相互冲突的身份认同交织在一起

讨论
本研究以中国国内移民为背景,探讨了8个农民工家庭的语言意识形态、语言身份认同和FLPP,涉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三种语言变体:普通话、家乡方言和当地城市方言。以农民工家庭父母和子女的语言选择为起点,本研究特别讨论了父母的语言意识形态及其语言身份认同如何与其家庭语言规划决策联系起来。
冲突也反映在他们对当地方言的态度上。对某些职业而言,如店员和销售人员,当地方言与经济资本挂钩,这关乎当地方言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建立。对城市方言的适应体现了农民工作为值得信赖的常住移民的身份认同,而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两极分化又导致他们在家里对城市方言的情感排斥。此外,当地方言在教育方面没有发挥显著作用,不能帮助农民工儿童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因此在父母的家庭语言决策中,对当地方言并不重视,这是他们对当地方言所表达的中立态度,因为他们认为,子女对当地方言的学习可以留给家庭外的沉浸式环境。
结论
在多语化的中国,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移民群体。他们在城市的存在使得来自不同区域讲不同各种方言和口音的人混合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中。农民工家庭嵌入在特定社会环境下运行的语言环境中。因此,对语言情境敏感的FLPP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的研究说明了农民工在城市社区的社会重组过程中如何调整其FLPP,以及他们如何在外部压力下协商语言身份认同。然而,与庞大的农民工人口相比,这八个家庭只是"冰山一角",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才能揭示农民工的 FLPP模式 。因此,进一步研究应结合质性和量化方法,解决中国和其他多语化国家的内部迁徙问题。

Posted in: Uncategorised